昨日又是亲绿民调机构“基金会”每月一度发布民调数据的时间。该民调机构本月度的民调主题是“元首出访、与国防自主”,但内容却超溢了上述三个义项,并集中在几个“新鲜热辣”的议题上:一、武力犯台;二、管中闵问题;三、还是蔡英文民调低迷的问题。
蔡英文被“基金会”的每月民调一“唱”所“唱衰”,已经不是甚么新闻,因而尽管昨日公布的民调数据,仍然有百分之四十九点不赞同蔡英文施政表现,赖清德的民调满意度也较上月下跌六个百分点,但因为这已经不但是“基金会”的“传统节目”,看多了也会“腻”,没有初时的“新鲜感”;二来的亲身感受也确实是如此,因而他们对此数据也就不觉得惊奇。就连南部的也打出了“不倒,经济不会好”的广告牌,这就是对蔡执政的感受到真实情况。其实,这个表意的表现形式的本身,对蔡英文就是极大的,因为这本来就是蔡英文竞选时的拿手好戏,以一句“不倒,不会好”,不知了多少中间选民和偏蓝选民。蔡英文终于将“”了,就好了嘛?在多数人的认知中,比执政时还要差得多,因而这句“不倒,不会好”,成为蔡被形容为“史上最大诈骗集团”的之一。因此,南部“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”,把这句话奉还给蔡英文,只不过是检验的标的有所调整,将原本“包罗万有”的“”,压缩为“岛计民生”的“经济”。这既有可能是南部出于存有的 “本土”观念,也有可能是他们对者的检验标准,更重视经济指标—— “给我经济,其余免谈”。
“基金会”就管中闵事件的民调,表面上看其问题设计及获得数据颇为矛盾,其实是有其内在联系逻辑:约百分之五十一定赞成 “教育部”应积极审查这起争议的校长任命案;但有趣的是,台大校长迄今未能定案,约百分之四十二的认为“教育部”应负较大的责任。“基金会”解释说,社会对这起争议性的台大校长任命案的责任归属看法分歧,并无共识;多数人认为“教育部”应负较大责任,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管中闵和台大需负较大责任。至于“教育部应负较大责任”的意涵为何?是否就是指“教育部”不当干预大学自主?恐怕需要审慎厘清,尤其当有百分之五十一定赞成“教育部”应积极审查这起争议中的案件时。
不管怎样,既然有约百分之四十二的认为“教育部”应负较大的责任,那么,百分之五十一定赞成“教育部”应积极审查这起争议的校长任命案,对“教育部”此前未能予以积极审查这起争议事件的态度,就是持有偏向负面的观感的,因而新任“教育部长”吴茂昆有必要对此进行彻查。有时,彻查不一定是坏事,反而能够廓清。为此而“引咎下台”的前任“部长”潘文忠,其“咎”之一就是任由该事件发酵下去,既不进行必要的调查,以确定管中闵是否有违法行为,及不适格,结果所放到火,反烧到自己身上,而且也了不少的政务官,包括填补其空缺的新任“部长”吴茂昆。
但吴茂昆昨日应邀到“”进行业务报告,被多名“”管中闵的人事案时,仍然“死鸭子嘴硬”,一方面说是公务人员到兼职是违法的,“教育部”倘查出管中闵有明确适法上问题或违反相关,“教育部”就不会予以聘任;另一方面却又承认,对管中闵是否有到兼职还不知道,兼职案需要有明确事证,这部分还要厘清,本周三将召开咨询委员会议讨论,将根据现有遴选办法来遴选争议。
吴茂昆的色厉内荏,出于两个“拿不准”,第一个“拿不准”是管中闵在的大学“兼职”情况如何,究竟有否《条例》相关?如果从严解读《条例》的相关,就将让蔡英文的“维持现状”在两岸学术交流领域“破局”。如果经过调查,即使是按照从严解读的《条例的相关,用 “放大镜”来检验管中闵的所谓“兼职”情况,倘是“查无实据”,甚至是“被”呢?吴茂昆的说法是否就应该逆向运用,必须向管中闵发出聘书?相信,届时他将会为此而深受困扰。
第二个“拿不准”是,包括吴茂昆在内的不少政务官,都曾有过类似管中闵那样的经历,如果处分管中闵,按照“比例原则”,包括自己在内的某些政务官,也应遭受同样的处罚,这就将会造成“打击一个管中闵,一批政务官”的效应。
这就给予蔡提供一个重要启迪。既然是要“维持现状”,就不宜以各种借口两岸交流,反而还要从宽解读《条例》的相关。实际上,《条例》制定时,地区尚未完全走出 “政策”-- “不接触、不谈判、不”的桎梏,因而有其巨大的局限性。尽管后来虽然也实事求是、与时俱进地作了某些修订,但在整体上仍然是一个“两岸不交流条例”,因而倘是有诚意的话,应采与时俱进的态度修订《条例》。即使是退一步说,必须“依法行政”--即使明知所依的法是恶法,也适宜廓清,哪些行为才算是兼职。其实,一方面内也有不少人参兴过两岸学术交流,在的某些高等院校呆过;另一方面各地各校聘请教授的情况不同,有的是具有诚意推动两岸学术交流,有的却是为了“对台工作政绩”的需要,聘请学者出任客座教授,但不在编制之内,也不获发薪酬。现在多数是处于后一类,即使是从严解读条例,也是没有违反其相关。实际上,咨询委员会的一些学者委员,大多就有类似的经历。如果他们出以公心,尽其为推动和平发展的职责,应当在例会上,灵活处理相关问题。
至于“基金会”就“武力犯台”议题进行的调查,就如实反映了多数的实际心态。一方面,有百分之六十四点五的觉得未来不可能真的“武力犯台”;另一方面,则认为若“武力犯台”,有百分之六十五点四的对打败解放军的能力没有信心。此显示,习在“十九大”报告中重申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决策,已经在中深入;另一方面,也认知到对“”是“零”,倘进行实质性的国土活动,执行《反国家法》,发动“惩独”战争, 却无力抵抗,因而上述的有百分之六十四点五的觉得未来不可能真的“武力犯台”,其实也蕴含了他们相信 “”不敢真的至发动“事变,只不过是呈口头勇而已。
这就刮了由台“”出资的“基金会”日前在美国发布的一个民调的一巴掌。这个基金会的民调数据是,若因宣布“”导致中国武力攻打,有百分之五十五的表示愿意为而战;如果中国为了统一对台使用武力,更有百分之六十七点七的愿意为而战。
但是,又如何解释,改行募军制后,有多大比例的青年,在改行募军制后,宁愿去打 “二十二K”的低微薪酬,也不愿走进兵营?
本文来源于ipf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