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> 维修保养> 文章内容

涟水土地管控迈入数字化时代

※发布时间:2016-11-29 8:25:08   ※发布作者:habao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刚刚过去的2015年,涟水县一组有关地的数字引人注目:全年土地整治新增耕地3500亩,复垦工矿废弃地1250亩,收回企业闲置地1000余亩。处置21宗违法用地,其中10宗被依法拆除,11宗被处罚和限期复耕,违法当事人受到问责。

  “不该用的地一寸不动,该用的地每一寸都要讲效益!”淮安市委常委、秘书长、涟水县委书记肖本明说,“守土有责,要处理好发展与国土资源保护的关系,闯出一条科学赶超、跨越发展的集约用地新路。”

  土地整治,贫困村变身新社区“过去一直穷,娶媳妇都难。”涟城镇荷缘村村民王爱松告诉记者。“现在看我们涟城镇,农田连成片,村民都搬到了县城,住着130平方米的安置新房!”土地以每亩850元流转后,王爱松跟老伴一块出去打工,孩子们开了汽修店,全家每年收入接近30万元。

 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,涟城镇建成了24000亩的高标准基本农田,仅荷缘村就有400多户村民受益。旧村拆除复垦成耕地,村民全部搬进设施齐全的新社区。

  土地整治的富民效应,黄河故道两岸的人体会更深。黄河故道横穿涟水7个乡镇,绵延78公里。整治前旱难灌、涝难排,产出率低。十年来该县投入1.52亿元改造治理面积17.6万亩,建成苗木观光基地0.4万亩、特色瓜菜基地1.1万亩、优质稻麦基地13.1万亩、年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基地3个,形成了经济林果、优质稻麦、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,沿岸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千元以上。

  整治,一方面让农民脱贫致富,另一方面还“多”出了土地。除去集中安置的新生活社区用地300亩,涟城的土地整治一下释放出900亩建设用地空间。“土地整治是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抓手。”省委驻涟水扶贫工作队队长史照良说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该县共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2.1万亩,增加耕地4648亩。

  老地新用,多出税收5亿元“这是我们老厂区的辅料区,将规划建成游客体验中心,另一片将建成参观区。”涟水明星企业今世缘酒业负责人告诉记者,新规划的今世缘酒业小镇占地3.5平方公里,在打造新镇区的同时改造利用“沉睡”的闲置厂区,建设高沟酒非遗保护区,打造全国4A级工业旅游基地。

  为改变过去“村村点火、户户冒烟”造成的土地浪费,涟水县加强对土地利用的整体管控,强化土地规划在“多规融合”中的“母版”地位,走产业集聚升级、土地节约集约之路。对闲置地和低效地开展新一轮二次规划,打好有机组合牌,让新进的高质企业留得住、活得下。

  县开发区一纺织企业因经营不善,63亩的工业用地连同1.6万平方米的厂房被有偿收回并被淮安源通制帽有限公司拿下,上马新项目。该项目每日能生产高档运动帽7000顶,年增加出口销售2500万美元。

  类似“腾笼换凤”的成功项目,还有扬天自动化科技立体停车库、台湾大量科技PCB设备生产等。近年来,涟水共盘活闲置地、低效地42宗2200亩,共引入投资50多亿元,新增税收5亿元,存量建设用地比率达30%。

  “蓝天慧眼”,用地管控数字化

  一企业想在一块空地上砌围墙作为成品堆放地,刚开工就被“锁定”,赶紧停下违建的老板说:“你们太神了!”让老板措手不及的是涟水刚投入使用的集土地“一张图”管理、视频监控、外勤人员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监管平台“蓝天慧眼”。

  涟水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祁鹤峰说,他们安装了210个高清监控探头,实现了对全县1678平方公里国土资源的24小时无盲区、全覆盖监管。视频数据采集可360度旋转和变焦,单个视频监测点范围可达8平方公里,最远监测距离5公里。

  在县国土局指挥中心,国土监察大队大队长桑龙跃正操作着键盘,大屏上监控点画面清晰可见。“以前查找违法用地主要靠人员现场巡查,不仅劳力伤财,效果也不佳。”如今,天上看、视频探、地上查、网上管,处理违法用地周期缩短了一半。“蓝天慧眼”对土地的批、供、用、补、登实施全流程监管,让用地管控进入数字化、可持续新时代。

  本报通讯员卫兵培亮朱军胜华

  本报记者蔡志明

  作者:蔡志明

推荐: